不老僧 【渡法】
年龄:745年时95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隐居前辈
“不老僧”渡法。少林两大隐居高僧之一,也是渡字辈仅存的两位高僧之一。这个“不老”不仅仅指的是渡法功力精深,年岁近百而面容不老,更指他那闻名江湖的老顽童个性。渡法幼年便受戒入少林,与其他沙弥的沉默寡言不同,天赋极佳的他极是活泼好动,而且遇事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令寺内诸僧大为头痛。不过除了好问之外,渡法还是一个勤学之人,因天资过人自幼便跟随罗汉堂首座习武,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及至年事见长,渡法又发展出人生的另一大爱好——美食。他常对寺内的新进弟子灌输自己的荤素观——所谓的荤是指蒜、葱、洋葱这些玩意,而不是肉。寺内上上下下都知道他这个爱好,但是却从未抓到他的把柄,因为看见他吃荤的都跟着他吃过……令人奇怪的是,这么一个性格跳脱的少林弟子在武学上的进展令那些坐了几十年枯禅的得道高僧都感到汗颜。周天寿二年(公元693年),天竺菩提会会首师子光携会内风云火三使前来少林寺恃武索经,师子光武学此时已为天竺第一人,以西域青木掌横扫少林,寺中僧人无人能敌。渡法先许以盛宴劝其归去不果,终出手与之相拼,渡法以金刚不坏身法和燃木刀绝学重伤师子光,自己也为青木神掌轻伤,稍事调息即恢复如初,少林藏经因此得全。其一身修为之高,让寺内僧众瞠目结舌。究其原因,除了本身天赋异禀之外,渡法始终保持着童真之心,武学思维不至僵化,或如他自己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成大器者莫不如是”,他一直以一种烹小鲜的心态在进行武学修行。
及至晚年,渡法因为不喜与“假语荤”者一起吃饭,便移居后山,不问世事。后来易筋经失窃,久寻未果,少林上下心急如焚。为了保证易筋经不至失传,有人建议方丈玄正去请少林唯一一个将易筋经融会贯通的渡法将其默写出来。天性不喜拘束的渡法哪里受得了这般“折磨”,每日对送饭和催促的弟子极尽调笑和教唆之能,只为逃脱这一烦人的差使。
白衣僧 【渡会】
年龄:745年时89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隐居前辈
初唐四杰,“纯阳子虚,翠玉白衣”之一的白衣僧,少林两大隐居高僧之一,也是渡字辈仅存两位高僧之一。
渡会嗜武如命,他少年成名,乃少林寺渡字辈弟子之中武学进境最速几人之一,二十六岁打出木人巷下山修行。渡会性情豪爽,与各路豪杰以武论交,不过数年,便成为当时江湖上有名的“初唐四杰”之一。周天寿二年(公元693年),天竺菩提会会首师子光来犯少林之际,渡会也在寺中,目睹举寺高僧一一败在天竺僧人手上,天下武功出少林盛誉将要陨落,渡会痛苦莫名,深感自己武功低微。此时,同辈师兄渡法力挽狂澜,击退强敌,渡会在感叹渡法深湛武技同时,更将师兄视为一生努力追赶之目标,从此戒足江湖,在寺中勤修,无奈由于经历太过繁杂,渡会于佛学上的领悟无法达到至高境界,他始终参不透佛学与武学的联系,是以武功要略逊于渡法。渡会喜着白色僧衣,江湖上称“白衣”渡会。
少林方丈 【玄正】
年龄:745年时75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现任方丈
少林方丈玄正,上一代达摩院首座,后来接任住持之位。虽然在少林玄字辈中排行第三,但是为人稳重,性格宽厚又不失威严,是以能够接任少林方丈之位。
玄正本名李夕,乃唐高宗李治之子,唐玄宗之叔。公元670年,高宗以《易经·坤卦》之《彖传》:“含弘广大,晶物咸亨”取年号为“咸亨”,象征“美好”之义。
李夕出生之时,禁宫为红云笼罩,高宗其时小恙在床,听闻此事,当即命仙师占卜吉凶,卦相曰宫内生有妖孽,欲乱中华,正与咸亨之年相冲。高宗深信其言,遂赐死李夕与其母刘妃。其时众妃之中,刘妃待高宗第八子李旦最好,李旦感念贵妃恩义,冒险将李夕救出,连夜差人送上少林。
李夕入少林后,列玄字辈,法号玄正,至此皆在寺中修行。待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李旦登基,欲接李夕回朝,却不料玄正是深有慧根之人,他自幼于少林理佛,深受佛法熏陶,年纪虽轻,于俗世繁华却不甚看重,终是未曾恢复皇弟身份。
玄正为人稳重宽厚,佛法修为精深,于寺中声誉渐隆,先是接达摩堂首座之位,又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通过上代方丈渡难考验,继承少林方丈大位。
玄正虽从未想过恢复皇族身份,然当年李旦救命之恩,他从未曾忘记,是以李旦父子但凡有事相求,若是不违侠义,玄正多会出手相助。他乃唐玄宗之叔,是以玄宗对其非常信任。
少林代方丈 【玄钟】
年龄:745年时74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少林代方丈
白衣僧渡会的大弟子,证道院前任首座,专研佛法多年。玄钟对佛法的悟性极高,见解常常受到研佛多年的高僧赞赏。但唯一让人头痛的便是玄钟研佛时过于执著,常常为了一个问题追着师傅们几天都不罢休。所以每当看到玄钟又在那里埋头苦思的话,寺内人就会远远地避开。唯独他的师兄玄正每次都会和他一起耐心讨论佛理,久而久之,师兄弟间的情谊越发深厚。
年少时,玄钟也同不老僧渡法一般性格跳脱,于习武之事不甚挂心。周天寿二年(公元693年),天竺菩提会会首师子光来犯少林,玄钟力不能敌,身受重伤,又是羞愧又是歉疚,深知自己不是练武奇才,不能完全继承师父衣钵,从此收心养性,专心培养后辈弟子。他为人和善,甚得寺中众人信赖。卸下证道院首座重担后,常年于少林习武场梅花桩指导弟子。
南诏反唐时期,方丈主持玄正身陷南疆,达摩堂首座澄正率寺中高手前往驰援,寺中群龙无首,各部首座经过商量,请出了退隐多年的玄钟大师暂代方丈之职。
藏经阁首座 【玄乘】
年龄:745年时76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藏经阁首座
藏经阁首座。玄乘从小就被父母送入少林,后因悟性出众,被允许入藏经阁观书。由于长年在藏经阁读书,他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也比较随和,但是内心认定的事就绝不会改变。玄乘不问世事,平日大部分时间都在藏经阁内研习经书,对书视之甚重。他的武艺高强,是目前少林唯一会“金刚护体神功”之人。菩提会的天竺僧以察贺巴为内应,偷袭当时正在运功的玄乘,趁机盗走《易筋经》。玄乘因此身受重伤,后疗伤时又被剧毒攻心,更因为至宝《易筋经》的丢失而自责不已,修为大是受损。
舍利院首座 【玄行】
年龄:745年时77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舍利院首座
舍利院首座。玄行从小在少林修行,长眉长须,体型清瘦且弯腰驼背,嘴角下撇,一脸苦相。
舍利院高僧 【玄壮】
年龄:745年时78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舍利院高僧
舍利院高僧,德高望重,但十分啰唆,曾被派往天竺迎取佛骨舍利。玄壮收有三名子弟,分别是慧空、慧戒和慧净。
证道院首座 【澄如】
年龄:745年时59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证道院首座
证道院首座。身材矮肥,慈眉善目,整天笑呵呵的,就好似一尊弥勒佛,有种大智若愚的感觉。早年修习拳术,善使少林金刚拳,后来受了严重的内伤,无法再修习要求内功深厚的金刚拳,转为研习伏魔棍法,最常用的武器是一根大禅杖。
菩提院首座 【澄理】
年龄:745年时55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菩提院首座
菩提院首座。菩提院主要专研刀法和各类特殊兵器、武功。菩提院首座应是达摩院中佛法最高的一位,他修习的内功是“菩提心法”。因为菩提院不仅要教弟子心法武功,更主要承担着全寺的讲经释禅等佛法活动。
罗汉堂首座 【澄实】
年龄:745年时58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罗汉堂首座
罗汉堂首座。是少林比较官方的发言人,说话一板一眼,一脸正气,难以接近。年轻时也是性情中人,到了年老之时还是有些许无法克制的骄躁之情,嫉恶如仇,慷慨豪放,少林寺与外界的交流一般都由他处理。不过由于他的年纪越来越大,办起事来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也开始在寺内物色新一代传人。他是少林高辈分长老中唯一一个收俗家弟子的。罗汉堂首座是达摩院八大高僧中拳法最高的一位。
达摩院首座 【澄正】
年龄:745年时57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达摩堂首座
达摩院首座。达摩院首座修习的内功是“心意气混元功”,又称“少阳神功”,是少林寺除“降龙伏象功”外最高深的内功,另外,在寺中,达摩院首座成为下一代少林方丈的可能性最大。
澄正本人的佛性深厚,待人极为宽厚。明教重返中原时,少林和天策为了促成中原各派和明教的和解,派杨宁和澄正前往明教和谈。和谈遭到了萧沙领导的伪明教一伙的捣乱,少林弟子误伤了明教法王丁君门下弟子。澄正为了化解矛盾,甘愿接受圣火的审判,赤脚走过明教的圣火道。虽然澄正本身的少阳神功功力深厚,但还是受了不小的内伤。
戒律院首座 【澄信】
年龄:745年时55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戒律院首座
戒律院首座。玄正的弟子,不收俗家弟子。他骨骼清瘦,整天板着脸,一副严师的模样。小时侯曾经遭遇瘟疫,父母双亡。他从小就进寺修行,对外界也不太了解,他为人铁面无私,执法相当严明,一直过着相当刻板的生活,也因此会有些拘于教条而不知变通,是一个相当古板的家伙。
【十八罗汉】
慧无、慧得、慧说、慧依、慧法、慧出、慧生、慧一、慧相、慧庄、慧严、慧净、慧土、慧为、慧福、慧胜、慧尊、慧重
出身年龄:745年时27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十八罗汉
他们是少林寺内选出的用以修炼十八罗汉阵法的精英弟子。十八罗汉选拔极其严格,当选者有护寺抵御外敌之责。
云游僧 【道衍】
年龄:745年时27岁
所属势力:少林
地位职位:云游弟子、少林禅宗异数
武周年间,禅宗自六祖慧能开启顿门,嗣后并成为禅宗的正统。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后支派并起,成为大唐禅学的主流。而北宗神秀为保其名位,虽然在长安、洛阳登坛论道,却终究无法领悟禅的至高境界,郁郁而终,他的弟子也日渐凋零。少林寺佛法多传自神秀一支,玄正虽然想一力弘扬佛法,但始终不得要领。相反这数十年间,寺内习武之风高涨,八大首座有五院以武功见长,而佛法不称久已,一些新入门弟子更将少林看作习武之地……方丈玄正一心想要改变现状,无奈禅宗一脉鲜有出类拔萃的人才。
三年前,一个云游僧人投度牒到少林门下做执事僧人,法名道衍,起初倒也平淡无奇,只是入门前就已经有不错的武功,不过少林门下,高手如云,并不起眼。一日,方丈玄正为了考校寺众的佛法,专门在大雄宝殿前设坛讲法,一时间僧众云集,人头攒动,不过能对佛法有见解之人,少之又少,一连三日众人昏昏欲睡,忽然一个执事僧人,飘身登坛,口诵偈语,方丈大奇,与其论法,整整半日,二人语含机锋,或辩、或坐、或动,最后玄正叹服,不避辈分,当场收他为闭门弟子,但仍属道字辈。而这个僧人也是大有来历,他师父本是神秀座下弟子,慧能立南宗之后,他心中不服,就跑到南宗试图和慧能论道,结果听了慧能讲道,他大感惭愧,于是虚心在此听道数载却始终难窥佛法至境,他知道自己资质有限,决定穷自己毕生之力,去寻找一个振兴北派禅学的弟子。这一找就是数十年,最后终于让他找到了一个深具佛性的孩子,他就是道衍,道衍身负师父的重托,来到少林,果然一鸣惊人。
再说寺内,此举一出,举座皆惊。多年以来,寺众习武之风鼎盛,但一心执于佛法的仅仅方丈、证道院、舍利院首座三人,而下任方丈人选中呼声最高的达摩院首座澄正,武功在寺中除两位渡字辈之外,可谓第一高手,但佛法方面却始终不能登堂入室,只属下品。而澄正以为少林最重要的是武学而非佛法,玄正虽然对澄正对佛法的无视有所不满,但寺众风气如此所以也并不在意。但道衍的出现,让玄正如获至宝,如神秀的弟子一样,他似乎也看到了振兴北派佛学的希望……
数月之后,神策入少林挑选僧兵,道衍以出家人不可杀生,神策领兵又不合太宗旧制为由据理力争。后天竺僧闯大雄宝殿与方丈等人辩法,道衍语含机锋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玄正认为他佛理精通却未曾入理,而且口含锋芒不知进退。适逢少林易筋经丢失,便命道衍与寻经弟子一道出发,出外云游,参悟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