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榜眼和探花的起源

冬月初五 2022-12-3 4727

 

今日科普:状元、榜眼和探花。

学霸看了看,没兴趣,耳熟能详的常识啊。

在他们眼里,中国古代有科举考试,最后的环节是皇帝举行的殿试,排名第一的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就跟体育比赛的冠、亚、季军一样,简单到不用讲。

只能说,学霸也是有局限的。

 


第一问:为什么叫状元?

在古代,科举考试完毕后,礼部会张贴一张榜单,排在第一名的,应该叫“榜首”啊,为何叫状元呢?

唐制,参加中央科举考试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国子学、太学等官学毕业的“生徒”,一类是通过地方考试的“乡贡”。

不管是那种考生,只要参加尚书省举办的终极考试,都要递交自己的“家状”,也就是考生报名信息表。

考试结束之后,成绩最高的位于投状的最前面,因此叫“状头”。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元有“头”、“始”的含义,因此第一名也叫状元。

 

第二问:唐朝有榜眼和探花吗?

答案是没有。

凡是说唐朝有榜眼、探花的电视剧和小说,编剧和作者都要重修历史,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唐朝只有状元,至于榜眼和探花,那是北宋王朝的产物。

北宋初年,朝廷发榜,状元的名字在第一行,第二名和第三名在第二行,刚好位于状元的两边。好事之徒觉得,他们就像状元的两个眼睛,于是开始称呼他们为榜眼。

也就是说,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榜眼,他们其实是状元的陪衬。

不管怎么说,能考到全国第二名和第三名,那都是有真本事的,怎么能受到如此待遇呢?

到了南宋,老百姓给第三名赏了个名字:探花。


探花这个名字,其实唐朝就有了。

唐朝科考完毕,刚好是百花齐放,春意盎然的春天。每逢此时,金榜题名的考生就会组织聚会,拉近彼此的关系。

其中有一场叫杏园宴,也叫杏园探花宴。

宴会开始后,学子们会挑选两位小伙伴,一位颜值最高,一位年纪最轻,让他们骑马走访长安的大小花园,采摘最艳丽的鲜花。

返回杏园后,两位小伙伴会把鲜花送给状元郎,以示对扛把子的尊敬。

他们两位的名号就是“探花使”。


能做探花使,绝对是公认的青年才俊。

除了状元,榜眼和探花的成绩没太大差别,仕途起步也是一样的,可探花寓意高颜值、小鲜肉,两者相比,读书人其实更喜欢探花的头衔,这也是一件趣事。

 

第三问:状元是读书最牛的吗?

不一定。

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就像成人考试,有人报考计算机,有人报考医学,有人报考体育一样。

状元只是进士科的第一名,要说读书最牛的,其实是秀才。就拿录取率来说,进士科每年都有几十位,秀才可要么是0,要么是1。

在唐朝的官方记录里,李渊钦定了6名秀才,李世民钦定了22名秀才,唐高宗李治钦定了1名秀才。

能考中秀才的,堪称学霸中的战斗霸,读书人的大魔王。

到了明清时期,进士科成为主流,状元才能称得上学霸。

 

第四问,状元会读书,发展前途怎么样?

换个问法,高考状元很光鲜,可都会成为企业家,高级官员吗?

答案自有公论。其实,古代也是一样的。

以唐朝为例,大约有150个状元,可留名青史的屈指可数。有人做到宰相,可都是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宰相,威名赫赫的没有。

相反,混的最好的是排名靠后的进士。比如张九龄、宋璟等等,或者其他科目的考生,比如狄仁杰、姚崇、张说等等。

绝大多数状元,只能做到地方刺史,或者三省六部的郎中、侍郎、中书舍人,也就是副部级、正厅级、正处级的水平。

还有一点,读书人有一股傲气,和官场老油条玩不到一起。比如王维,做到尚书右丞(副厅级)后,厌倦朝廷(玩不过别人),心灰意冷(升官无望),愤然离开朝野,投身到了佛教事业。


在电视剧里,皇帝都喜欢把公主嫁给状元郎。可在唐朝,只有一个状元娶了公主,他叫郑颢,出身荥阳郑氏,顶级的名门望族。普通家庭的状元郎,皇家是根本瞧不上眼的。

 


原文转自: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最新回复 (0)
    • 记录·WiKi
      2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返回
文章系网友原创或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admin(a)jilu.wiki,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