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最终,我们都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冬月初五 2020-3-12 4719

原标题:最终,我们都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曾经听过一个段子:人最悲哀的是人活着钱没了,比这更悲哀的是,人死了,钱还留着。

我认为这都是物质上的折磨,人活着,钱没了,其实还可以去挣的,人死了,钱还留着,反正你也管不着了!只当一个笑话听听罢了

人生其实还有很多笑话,比如慢慢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随着成长,人在不断地变化。我并不认为,原来的、最初的就一定是绝对好的、对的。生活经历的不同,故事的发展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

所谓“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那是发生在过去的,基于当时的认知进行判断,不乏存在诸多局限性。

就像曾经一度,我总是自恃清高,从心底讨厌那种为了追求财富而忙碌奔波的人。后来,我发现,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赚钱是多么了不起,创造财富使人快乐。之所以我原来“视金钱为粪土”,是因为缺乏生活阅历和体验,习惯“书呆子”式的纸上谈兵、逃避现实。

而学习了心理学后,再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有可能正是自己真实的样子。

心理学家曾奇峰认为,“你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有的东西;你经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中是想接近他。”

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可以用“投射”和“反向形成”来解释。

那些我们身上具有的,不被自己所接纳的部分,我们常常会把它“投射”出去。就像很多人会讨厌爱出风头、爱表现的人,总认为这样这样的人太自恋。而事实上,他们所讨厌的“自恋”,恰恰是他们身上也具有的,但是不能被自己所接受的部分。

“反向形成”同样很常见,人们常常会把潜意识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相反的行为。例如,美国最大的“反同性恋”团体“出埃及记”的主席阿兰·钱伯斯,多年来宣扬“同性恋是可以被治疗”的思想,并通过260个教堂推广其治疗方法,严重伤害了无数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终于在2013年6月时,他对外声称自己“演”不下去了,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承认“所有的同性恋治疗都是骗人的,我从没看过有人成功过”,并宣布“出埃及记”团体解散。

透过“投射”与“反向形成”的镜子,可以看到:

  • 你讨厌好吃懒做的人,是因为你身上就有“好吃懒做”的一面;
  • 你讨厌好色的人,是因为你身上就有好色的一面;
  • 你讨厌自私的人,是因为你身上就有自私的一面。

当你把那些你所讨厌的特质罗列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特质其实或多或少都是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只是在意识层面,你很难以去承认,去面对,因为这些特征大多是道德或现实中不被允许的一面。

用荣格心理学的术语来描述,这部分被称为“阴影”。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自己曾经所讨厌的样子,正是因为“阴影”往往是来自潜意识中本能的部分,本能的力量是巨大的,足以让我们身不由己。

然而,当我们活成自己曾经所讨厌的样子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否认!排斥!逃避!

我们耗费大量心理资源与本能去斗争,试图去摆脱“阴影”。这正是很多人内心冲突与挣扎的根源。

为了隐藏内心的“阴影”,我们通常还会“塑造”和“包装”自己美好的外部形象,荣格心理学把这部分称之为“人格面具”。

你的“人格面具”越趋向完美,你的“阴影”可能就藏得越深。

我们在很多刑侦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中常看到,那个最不具备作案动机和嫌疑的人,最有可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通常这样的人,在剧中会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模样。每一次谜底解开时,剧情都会让我们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恍然大悟。对于这样的“套路”,我们百看不厌,因为这里面展现的正是最真实的人性。

现实中,当我们真的活成“自己所讨厌的样子”,可以理解为,我们已经开始在面对我们的阴影,并努力把阴影变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这不是什么坏事,从某个角度上说,这是人格整合、成为真正的自己的必经之路。

  • 你讨厌好吃懒做的人,当你活出“好吃懒做”的一面,你活出了自己的“本我”;
  • 你讨厌好色的人,当你活出“好色”的一面,你活出了自己的“性本能”;
  • 你讨厌自私的人,当你活出“自私”的一面,你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界限”。

当你觉察到“讨厌的样子”背后的合理性时,你才能更好地把被压抑的“阴影”带到阳光下,把它们真正地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内在资源。

当“阴影”在你的觉察,反思,接纳中被转化时,你可以活得更真实、自在、舒坦。

“喜欢”与“讨厌”,“美好”与“丑陋”,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在深灰色到浅灰色的自由空间里,只要不去触犯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我都鼓励你活出自己曾经所讨厌的一面。

阳光下,你看到自己的阴影,阴暗处,你和阴影融为一体。这是真实的生活,这是真实的你。

恭喜你,终于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本文转自:http://www.sohu.com/a/219994784_283642



最新回复 (2)
  • 冬月初五
    0 2


    为什么我们都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惊奇的发现大部分人都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每个人都在寻求改变,然而又无能为力。为何如此?因为很多人都活在别人设计的人生剧本中,扮演着自己不喜欢的角色。

    曾经听到一个女孩说,自己对工作的感受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她说这种对工作的感受是10年前一个领导跟她分享的。在最近一次与领导的相遇中,她忍不住向之前的领导提起当年的这种工作感受,让自己尴尬的是,她也成为了这样的人。而更让人绝望的是,那位领导也依然延续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工作状态…… 我能感受到她的绝望,焦虑和无助。

    曾经还有一位女士跟我说,她一直想改造自己的老公,但是始终都没有成功。我问她为什么要改造伴侣,她说因为对方不思进取,看不惯对方的生活状态。我又问她,改造了多久?她告诉我,有30多年了!

    这两个案例有一个共性,就是当事人都活在了别人设计的剧本里。区别是第一位潜移默化地被同化;第二位则将婚姻的不幸福归结于配偶的不上进。我们可以将第一个剧本叫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第二个剧本叫做“我不幸福,都是你的错。”

    这两个剧本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故事。一个讲重复悲剧;另一个讲扮演受害者。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有着相同的幸福,然而不幸的人却有着各自的不幸。我认为不幸的人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根源都是缺乏对人生剧本的觉察和反思,以及重新设计。

    王阳明曾经问过自己的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回答:做官。

    王阳明说,我不同意。我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

    这是对常规读书目的的标准剧本的反思和重新设计。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师长和权威人士都会为我们设计剧本,那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必然带有他们的时代局限性和身份认知偏见。

    毛泽东的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剧本是成为小地主;

    达尔文的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剧本是成为律师;

    ……

    再回到开篇的第一个故事,领导的工作状态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领导的职场经历所塑造的人生剧本,我们不必活成领导的样子。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你相信什么就更有可能会成为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有一种把心理现实变成客观现实的心理倾向。要避免这种悲剧,我们要觉察领导的局限性,并且有勇气去摆脱悲剧的重复。

    在内心中告诉自己,那是他的故事,可不是我的。通过自我心智升级,才有可能成为自己,拥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和职场体验。

    这个故事有点像林朝英的版本,由于王重阳的伤害,导致林朝英一辈子也没有再谈过恋爱。林朝英把自己封闭在古墓里,终生没有再踏入爱河。

    心理学有句话叫:“除非你允许别人伤害你,否则没有人可以伤害你。”

    林朝英性格偏执,选择了错误的反应来应对爱情的挫折,但她在古墓派的武功中暴露了自己的情感需要。古墓派的武功需要男女合练才能达到至高境界。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做“升华”,把情感压抑的能量转变为至高境界的武功,从而避免体验痛苦,同时获得心理补偿。

    也就是说,林朝英潜意识依然想谈恋爱,只不过她的心理实现和偏执性格导致她没有再次尝试,而是把爱情压抑升华为武功表达。

    古墓派的后人也受到这个情感创伤剧本的影响,这个剧本叫“男人会伤害你的”,李莫愁重复了这个悲剧,而小龙女则遇到了杨过,改写了这个剧本,与杨过成为完美情侣。这是小龙女的幸运,更是她的勇敢选择和改变自我迎来的幸福结果。

    是否可以改变别人设计的人生剧本,取决于很多要素:包括摆脱重复悲剧所需要的自我觉察力,心理资本的丰厚,敢于决策和选择的能力,以及在挫折过程中坚持的心理韧性。

    《功夫熊猫》里有一句话:也许,你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快乐的开始,但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的选择。

    毛泽东选择放弃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剧本,追寻自己的人生之旅。他写给父亲一封信宣告自己全新的开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这是他的人生宣言,更是对独立人生的追求。

    达尔文摆脱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剧本,度过了人生迷茫期,最终成为了博物学家。

    村上春树勇敢地拒绝世俗生活,放弃经营困难的酒吧,坚定地走向写作之路……

    他们都活成了自己的喜欢的样子。

    而我们为什么没有?


    1.虚拟世界和kpi的双重消耗。

    现实的无意义感和功利主义往往让我们变的浮躁、物质和疲惫,于是很多人退行到虚拟世界。

    通过虚拟世界的补偿和替代机制来逃避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如今有三大精神毒瘤消耗年轻人,分别是:韩剧(情感幻想)、日本爱情动作片(生理释放)、游戏成瘾(逃避现实挑战)。

    太多人沉迷于碎片化的生活模式和奶头乐的娱乐至死,导致很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深度工作能力。加上kpi的消耗,身体被掏空,精神被击垮,葛优躺和手机控成为能量枯竭的行为表现,周而复始,于是进入恶性循环。


    2.世俗挑战的现实压力。

    世俗的三大挑战:婚姻、金钱和小孩,让人没有精力再去追求诗和远方。意志力的总量是有限的,消耗在这些世俗的挑战中,人自然没有精力和能量去自我实现。需求仅仅限于电和wifi的最低需求层次,在群体孤独中寻找虚幻的存在感成为很多人的全部。


    3.活在别人设计的人生剧本中。

    荣格说,人在40岁之前往往是关注物质世界的目标达成,40岁以后才会回归到内在心灵世界,这之间的分界线可能是中年,即孔子说的不惑之年。

    40岁之前的人很少会对人生有系统思考,他们或者延续父母设计的人生之路,比如考研或当公务员,结婚生子。

    我曾经问过一个IT女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的公司,她告诉我,妈妈让她来的。也有人找我咨询婚姻问题,说自己除了钱什么都没有。我问题她,老公是自己选择的吗?她告诉我,妈妈让她嫁的,说富二代物质方面有安全感。

    这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点:放弃选择和对自己人生负责。这就是活在别人设计的人生剧本中的典型例子。

    工作,我们要找自己习惯的。而女孩,要嫁给爱情才会幸福。


    4.心理现实的局限。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思是期待足够强烈就可以变成现实。我们内心往往有两个现实,一个叫心理现实,一个叫客观现实。

    比如,有的人客观上很贫穷,内心却很富足。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心中的颜回便是内心富足的人。所以内心富足的人可以超越客观环境的局限去追求心理的现实,直至成功。

    弗兰克尔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遭受了炼狱般的痛苦,但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了心理学名著《活出生命的意义》。他的客观现实是受到监禁,但他的心理现实是自由且充满意义感的。弗兰克尔在67岁还拿到了飞行驾照,在80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的书籍也大卖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心理现实最大的阻碍是自我挫败,即自我设限和自我否定。我们身边有一些三无人员:无助(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无望(未来没有希望,一辈子就这样了),无价值(我不应该得到更好的,不值得被爱)。

    “心理三无人员”是自我挫败的极端例子,还没有开始改变客观现实,就自己击败自己了。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便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现实太糟糕,你在客观现实所有的帮助和努力都无法推动他。因为他在心中已经否定自己了,自然不相信好的结果,也不会有任何行动。




    要改变心理现实需要系统处理,涉及到原生家庭,父母内化,个人经历,心理资本,人格完善,思维升级,客观现实认知等等。

    灵性召唤你去体验的深刻的生命是什么样子?

    而你又会如何回应这种召唤?

    如果你还没有听到这种召唤,那么你很可能 还生活在一大堆的痛苦里——不开心,感到迷惘和混乱,

    也许是健康问题,也许是职场困局,也许是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本文转自: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375200


    2020-3-12 回复
    • 记录·WiKi
      4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返回
文章系网友原创或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admin(a)jilu.wiki,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