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回,我真的信了

冬月初五 2020-3-12 4579

竹林第八贤/文


“这几天,上海写字楼里的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陆陆续续回到老家名字变成了桂芳、翠花、秀兰、大强、二饼、狗蛋……同时,北京各大部委格子间里的小李、小张、小王、小赵挤上火车,陆陆续续回到家乡,名字却变成了李处、张处、王处、赵处。”经典,永远不会过时。每逢春节前,这个段子都会火一次。

以往,只是觉得“很好玩”,但这一回,我却觉得总有哪里“不对劲”。细想之后方才明白:20年前、15年前,从山沟沟里出来的名叫“翠花”、“二饼”、“狗蛋”的孩子还有机会进入名牌大学,继而在毕业后进入外企、进入BAT,变成Linda,George,Justine;但到了最近几年,小名叫“翠花”“二饼”和“狗蛋”的人,十有八九只能当个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了,或者,是快递员、滴滴司机之类的了,因而,不大可能有个英文名字。

我并不是说有个英文名字就“逼格更高”,绝无此意。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叫“翠花”、“二饼”“狗蛋”这样的名字,就意味着出生在老少边穷地区、意味着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文化水平低,也意味着自己很难翻身。



20年前的一场辩论


去年6月份,我在秦朔朋友圈发过一篇《梁启超启示录:你的精神状态,决定子女的成长条件》,反响很好。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其实不是“新作”,而是我拿自己在2015年上半年写的《你能提供给孩子的最好的成长条件,就是你自己的精神状态》一文改写的。当然,原文中的主角并不是哪个大咖,而是我妈——一个56岁,但读书时还坚持做读书笔记的农村妇女。

上世纪90年代,在西北的一个小镇上,我和弟弟妹妹同时读初中(年龄各相差一岁),但我爸妈除了务农和一群羊之外并没有其他收入,所以,供起来很吃力。我们的学费,经常都是借的。于是,我三姨夫“看不下去了”,他觉得我爸妈这样做做“很不值”。

image 2017-04-03-192936.jpeg

三姨夫问我妈:“你这么拼地供孩子读书,将来能享到他们的福吗?就像我们隔壁的齐家老太太,儿子倒是上过大学,也能挣很多钱,但老太太已经老了,花不动了啊。”三姨夫还举出了村里的好几家儿子虽然在外地发财,但常年不回家、父子无法团聚来说明“供孩子读书不值”。(注意,跟现在流行的“读书有没有用”不同的是,我三姨夫发力的重点在“供孩子读书,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然而,我妈的回答却是:“我倒不求享孩子们的福,只求他们能过得幸福就够了。” 不得不说,即便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个“农村妇女”在上世纪90代给出的这个答案也是“逼格很高”的。(即便是今天的城市父母,也没有多少人能说出这样的答案。)

在透露这场辩论的结果之前,需要先交代一下辩论背后的一些情况:

我三姨夫是个铁匠兼砖瓦匠,在上世纪90年代及之前,大多数农村家庭的菜刀和农具等都是直接去铁匠铺里定做、房子也是找村里的匠人盖,因此,我三姨夫这种“多才多艺”的人便成了他们村里的“大V”。在我外公的所有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中,三姨夫算是“最有本事”的一个。

但三姨夫的短板是没读过一天书,一个字也不认识,他曾经在给孩子打针的时候把农药打进去。所以,我们很容易预见到,在农具生产和盖房子也进入“工业化”阶段后,三姨夫这种乡村匠人的“大V”光环就要褪色了。

而我们家,与周围的亲戚相比,家差不多是最穷的,我爸妈穿的衣服,也是最差最土的。可以说,在三姨夫当“大V”的岁月里,我爸妈还属于在亲戚中没有多少存在感的“路人甲”。直到我拿到了某“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我爸妈,尤其是我妈才开始“母以子贵”,突然间晋升为“新一届大V”。

可能,在一些起点很高的人眼里,这里的“母以子贵”未免肤浅,但在乡村社会里,这就是事实。还有一个需要补充的事实是:

我外公共有7个儿女,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加起来23个。在这23人中,读过大学的有4个,其中有2个来自我们家;最终能在省会及以上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有3个,全部来自我们家。如果再加上我妻子和我妹夫(硕士生导师)的话,那我们家肯定是亲友圈中“人才密度最高”的。

我们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在我外公的所有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中,我妈是唯一一个读过高中的,并且,也是唯一一个直到50多岁还有写日记习惯的。

我很庆幸。本来,生在那样的小乡村,我的名字有很高的概率是“狗剩”或“石头”,我的职业有很高的概率是富士康工人、快递员、滴滴司机。但因为我妈当初在教育上不惜成本地投入,也由于她的言传身教,我进入了更有吸引力的领域。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诅咒


1998年到1999年,在我读初三时,教政治的是我们校长,有一次,在课堂上,校长向一个同学提问,恰好这位同学是我表哥——我三姨夫的大儿子。这个表哥是个“差生”,答不上来,于是,校长带着嘲讽的神情说了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image 2017-04-03-192948.jpeg


这是我头一回听到这句“经典格言”。

尽管,校长一直对我这个“好学生”宠爱有加,但我从来就瞧不上他。自有了“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种“辱没大多数”的言论之后,我又进一步把校长定性为“人渣”。直到现在,在跟初中同学叙旧的时候,我还时不时地黑一下这位“人渣校长”。

然而,到了现在,再想想我二伯家的几个孩子,跟我们兄妹几个做对比,我却不得不承认那个“人渣校长”说的话包含了某种深刻的真理: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外公的孙辈23人中,当年坚持“供孩子读书不划算”的三姨夫,他家的4个孩子是“过得最不好”的——

三姨夫的大儿子,就是当年被校长辱骂过的那个表哥,初中没读完就出去打工了。在我三姨夫的世界里,孩子在外打工时能给家里寄回多少钱,是“在外头混得好不好”的最主要标志,所以,他经常问儿子“你为什么不给家里寄钱”。儿子挣不到钱,但又不知如何向家里交代,于是,跟人合伙抢劫,然后,进了监狱。

大女儿,很早就退学,在家务农一段时间后结婚。她曾经在抱怨老公对自己不好时说“不给我生活费,做饭烧煤的钱都没有”。我固然也同情表姐的处境,但我又想到了另一层:如你能自己养自己,怎么会计较他给不给你生活费呢?

二女儿,结婚后在农村做点小生意,勉强维生。好久没见了。前一段时间,她加我微信后只说了一句话:朋友圈第一条点zan。

小儿子,初中没毕业就在外打工,现在的境况是,城市里留不下,但村里的农活又不想干。如果回去,就是半啃老状态。这个表弟跟我关系最好,他遇到事情经常会跟我和我妈商量,但很少跟自己的父亲,也就是我三姨夫商量。

小时候,在所有的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中,我跟三姨夫家几个孩子的关系最密切,最喜欢的也是他们几个,所以,看到他们现在的处境,常常特别难受。

我把三姨夫家几个孩子和我妈的几个孩子放在同一篇文章中做比较,并不是要“秀优越感”,不是要指责我三姨夫是老鼠,或他们的孩子是小老鼠,而是说,在阶层固化和阶层代际传递的意义上,校长当初那句“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包含了某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真相。



“老鼠的儿子,只允许打洞”——制度性歧视


在一个阶层流动性比较强的社会里,“会打洞”,只是“老鼠的儿子”们的一种“技能”、一种“特长”。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更高的技能,然后,再放弃这种“天生的特长”;然而,在一个阶层开始固化的社会里,“会打洞”,就成了他们的一种宿命了。

image 2017-04-03-192955.jpeg

最近,关于“滴滴打车越来越难”的文章多次刷屏。原因其实很简单:大部分司机都是“外地人”,他们回家过年了;并且,在“京人京牌”、“沪人沪牌”这样的专车新政开始实施后,外地司机都被排挤出局了。

而这些外地司机中的大多数,都是出身不怎么好、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就是“老鼠”或“老鼠的儿子”,他们的小名就是“狗剩”或“二饼”。

以前,是“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而现在,则是“老鼠的儿子只允许打洞”,并且,还是只允许在北上广深之外的地方打洞。这样,“狗剩”“二饼”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

再进一步看,“沪人沪牌”还存在另一个问题:以外地人在上海落脚的门槛之高,能混到上海户口和上海牌照的外地人,肯定都是有相当本事的“成功人士”,这些人,有谁能看得上去全职开滴滴谋生呢?而本地的“成功人士”及他们的子女,就更加看不上了,因此,最终能够合法地开滴滴的,一定就是上海本地人中的“贫下中农”,因此,对“沪人沪牌”,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排外,它的出发点更像是保护那些缺乏就业技能的“本地人”的生存权。

在这种保护机制下,将来合法的滴滴司机,实际上也就是一线城市里的“狗剩”和“二饼”;而他们的职业,则仍然遵循了“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定律。



希望我们村的“翠花”也能变成Linda


这几天,在返乡的路上,除去“对象找到了没”这个经典“三俗问题”外,肯定还有不少人正在为该如何回答亲戚们提出的“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而苦恼。倘若你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竟然还没有那些“初中生”挣得多时,那你将为亲戚们所坚持的“读书无用论”增加了一个新的论据。

image 667ddaf6-1862-11e7-afe1-10defe5a560f.gif

像我三姨夫这种没读过书,没有从读书中尝到甜头的人,最容易宣扬“读书无用论”。

前几年,面对“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这种问题时,我是看情况回答的:

如果发问者是五六十岁,年收入甚至不到一万,我就往低说,说自己月收入是“两三千”,以免他们“发现差距”后心理失衡。

如果发问者年纪在四十上下,家里还有小孩子在读初中和高中,我就故意夸大自己的收入——在家族中,我算是读书最多的一个人,倘若我把自己的真实收入告诉这些长辈,那他们肯定会认为“这娃书白念了,上那么好的大学,一个月才挣这么点钱”;他们这么评价我对我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我担心的是,我那些堂弟堂妹们的学业将会因受到我这个“无能的反面典型”的影响。

我甚至还当着那些还在初中高中的堂弟堂妹的面将我的工作状况加以适当的美化和夸大,目的就是激励他们、让相信知识是有价值的。只是,我不敢确定,在这个阶层越来越固化的年代里,这些“翠花”和“狗剩”,还有没有机会变成写字楼里的Linda和Goerge呢?


转自微信公众号 竹林第八贤@扯淡不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c4MjYyOQ==&mid=2651502213&idx=1&sn=b17333511a0aa27b3bde1ac7abacdeab&chksm=8460e2cfb3176bd9a6631402942c7efd7b13d958e4454f150c04d4516586f60adffdbc44447f&mpshare=1



最新回复 (1)
    • 记录·WiKi
      3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返回
文章系网友原创或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admin(a)jilu.wiki,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