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 之 江湖篇

冬月初五 2020-3-12 4359

江湖 门派背景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两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自西而来,第一次踏上了大唐的土地,他们互相约定,要在这个世界,为了自己的理念,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两个年轻人虽然一样激动,但是他们的内心想法却并不相同。他们二人不是别人,正是波斯国教祆教的两大长老,穆萨·哈贾尼与霍桑·阿萨辛。穆萨其实是纯正的中原血统,汉名陆危楼,祖上乃是丝绸之路上的大商贾,为了躲避南北朝的战乱,避难定居在波斯,穆萨也正是在这么一个中西文化碰撞的家庭长大的,他虽然拥有纯正的中华血统,但还是取了一个波斯名字——穆萨·哈贾尼。在异域长大后的穆萨精通中华、波斯、日本等多国语言,自幼学富五车,交友无数,加入祆教后更是凭借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祆教地位最高的三位长老之一。但是穆萨并没有满足,而是开始考虑更深层的问题,祆教的二元论已经不能说服自小接受父亲诸子百家教育的穆萨,正在这时,他遇到了阿萨辛。

霍桑·阿萨辛出生于波斯一个祆教世家,绘画、技击、宗教、医学、幻术、天文、数术诸多才能,旁人专精一门已是极难,阿萨辛心无旁骛,钻研数年后,博古通今,竟能件件冠盖波斯,他年未及三旬,已被波斯人誉为“波斯之宝”。阿萨辛自幼信奉祆教,他称雄国内之后,被祆教奉为三大长老之首,阿萨辛却并未自满,更曾游学中华、埃及诸国。

穆萨与阿萨辛结识后相逢恨晚,互相引为知己,但是在对于祆教的教义上,两人却起了争论。阿萨辛生就非阴非阳之体,与旁人绝然不同,故虽自幼容貌俊美,天赋异禀,才学超人,学算见识,无不远超他人,但私下里对自身却极为困惑,更无法向人言之。他数年来潜心研究各项学问,多是为自身苦恼寻找解脱一因,却是未有所得。苦思之后,阿萨辛竟对祆教的二元教义心生疑惑。

对祆教之本源产生疑虑之后,阿萨辛再不以己身为憾,以为己之存在正是破除教义之明证,阴阳共存,那便是粉碎了祆教万物分阴阳之说,突破鬼魔之惑,便要着于己身了。阿萨辛本是聪颖坚毅并具之人,他认定自己乃是拯救世间之圣者。

穆萨却以为,剔除祆教教义不当之处,增添教徒向上自由之心即可达到目的。他数年谋划,在中原兴建教派,名之为明教,取的也是光明之意。两位好友话不投机,于是不欢而散,更是在心中暗暗赌气,要自己创立新教,证明对方错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在穆萨和霍桑开始筹备自己理想中的教派之时,中原武林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开元惨变”震动了整个武林,恶人谷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话说恶人谷原本只是昆仑山西麓一个普通的山谷,由于当时大部分的罪犯都要通过丝绸之路发配边疆,偶尔有些罪犯逃了出来就近找了这么一个地方避难。久而久之,凶恶之徒越聚越多,恶人谷的声名竟不胫而走,成为江湖上第一险恶的地方,尤其是在“雪魔”王遗风来到恶人谷之后,恶人谷实力大增。中原武林对于恶人谷的存在也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一直以为那里不过是些下三滥的凶恶之徒聚集之地,不足为惧。紧挨着恶人谷的昆仑派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才派出一名弟子前往恶人谷之中,警告他们好自为之,不要逾越雷池半步。孰料此时的恶人谷已经今非昔比,由于十大恶人的加入,恶人谷已经具有和当世第一流高手抗衡的实力,他们极其残忍地杀死了这名昆仑弟子。一向自视甚高的昆仑派怎么可能忍受此等奇耻大辱,于是倾派而出,准备一举消灭恶人谷。岂料恶人谷的实力远远强于昆仑派,昆仑派大败而归,不得不向当时的武林泰斗少林求救。

少林寺身为武林名门,怎能对此坐视不管。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少林发出“英雄帖”,号召天下名门正派,一举消灭恶人谷这股势力。少林寺、天策府、长歌门、霸刀山庄、纯阳宫等名门正派纷纷派出精英,一时间,昆仑山大遥峰上群雄聚集,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但是出乎天下的预料,恶人谷凭借地形的优势,群雄竟铩羽而归,各大门派元气大伤,史称“开元惨变”。“十大恶人”一举成名,“雪魔”王遗风也一举成为隐元会当年《武林年鉴》的头号风云人物。

“开元惨变”之后,正派武林元气大伤,大家深知各门各派不能凭一己之力与恶人谷的众恶人相抗衡,于是纷纷抽调各派精英,建立浩气盟,希望能够压制住恶人谷。浩气盟不是门派,也不是帮会,所以没有门户之见,也不会有势力之争,浩气盟的职责只是联络组织各门派的英豪,以求群策群力。至于各门派、各帮会的事务,一概不许干涉。浩气盟的盟主之位,更不是天下武林盟主之位。

有了浩气盟之后,正派实力大增,一下压制了恶人谷高涨的气焰。虽然恶人谷十大恶人武功高强,毕竟分身乏术,更何况这次浩气盟还请出了许多武林高手助阵,七大高手实力不同凡响,“七星战十恶”更是成为武林佳话。

不过成立浩气盟已是之后的事了。就在“开元惨变”之后不久,中原武林迎来了它的另一场浩劫——明教进入中原。

这时候的大唐,是个开放的社会。穆萨凭借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使明教得到惊人的发展,正可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在穆萨看来,纷乱的社会不适于明教的发展,于是明教开始逐步向中原武林一一挑战,一统武林的意图昭然若揭。“开元惨变”之后,中原武林元气大伤,以往支撑武林的各大门派实力不复,竟然没有一人能与明教相抗衡。这时候,两个门派站了出来,担负起阻击明教的重任 —— 他们就是唐门和丐帮。

少林发英雄帖时,丐帮才刚刚兴起,谁也没有把这个由乞丐组成的门派放在眼里,所以没有邀请他们参加。而唐门由于天性孤僻,一向被挡于正派之外,得以逃过一劫。幸或不幸,中原唯一能够抵挡明教的门派也只剩下他们两个了,大战在所难免。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不服气的唐门和急于在武林闯出名号的丐帮联合,意欲消灭以长安为基地的明教,但是被明教得知了他们的计划,“枫华谷之战”爆发。
枫华谷是长安与洛阳之间的一个必经之地,明教在这里设下埋伏,唐门丐帮联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丐帮帮主失踪,四大长老折损一半。而唐门也好不到哪儿去,门主唐傲天失去一双腿,下半辈子与轮椅为伴。

“枫华谷之战”以后,明教中原第一的地位事实形成,明教的扩张再也没有人能阻挡。唐玄宗在长安为明教修建的大光明寺标志着明教发展到了顶峰。然而,所谓强极必反,盛极必衰,被连续胜利冲昏头脑的明教众长老不顾教主穆萨的反对,更加急于扩张,急于毕一役而竟全功。

终于,明教因发展过于迅速引起了唐王朝的不满。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玄宗颁布“破立令”,宣布除了名单上的宗教以外全部为邪教,勒令解散。明教自然首当其冲,但是正处在盛头上的明教再次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想向唐王朝挑战,甚至筹划了一场活动,借着在朝廷教众的势力进宫逼谏。但这一切很快就被天策府所探知,唐玄宗大为震怒,下令全歼明教,格杀勿论。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九月十三夜,通过明教叛徒的告密,天策府得知明教的主要人物都会在大光明寺聚会。天策府迅速出击,并在少林寺等门派的协助下,一举击杀明教高层数十人,教主陆危楼仅以身免。

“大光明寺事件”之后,明教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各地的据点纷纷被剿灭,教徒大量被抓,穆萨不得不举教西迁,重新招兵买马,以图东山再起。

“大光明寺事件”以后,伴随着明教的大举西迁,中原地区的一些原明教信徒突然形成了短时间信仰上的宗教真空,这时候同属祆教分支的红衣教悄然兴起。同样的信仰使得红衣教接纳了大批普通的信徒,实力急剧扩大。

“开元惨变”、“枫华谷之战”、“大光明寺事件”,这些事件的连续发生致使整个中原的武林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许多过往的大门派声势纷纷不如以往,新的势力结构却又没有形成,整个江湖进入了门派其次,个人为主的英雄时代。

而在这许多英雄中,第一个站到群雄浪尖的就是来自东海蓬莱方家的方乾。方乾可谓是古今武林的第一奇男子,武功自不必说,他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横扫中原武林,无人能敌;而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机关消息、奇门八卦等方面也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方乾的传奇之作就是单身独闯少林:他先是车轮大战少林内外五堂首座,接着与众僧论禅,辩得众僧哑口无言,最后就连少林方丈也不得不说了一句“天下第一,名不虚传”。

但是方乾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高傲固执。其实当初方乾是背弃了蓬莱方家凡长门不得踏入中原的祖训,私自逃离出岛。就在方乾认为中原武林已无敌手时,不知是否天意弄人,他在南屏山遇到了年轻的拓跋思南,也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剑圣(当然那时候江湖还不知道有这号人物)。当时剑圣虽然武功已略有小成,但是毕竟还没有名气,方乾怎会将这个无名小卒放在眼里,便放出大话道,如果输了,他方乾从此离开中原,毕生不踏入中原武林半步。

让方乾吃惊的是这个年轻人的武功绝不在自己之下,为了诱出对方全部奇招,方乾大意之下竟然败了半招,虽然稍有相让的嫌疑,但是毕竟败了就是败了,方乾也不得不遵守自己的诺言。但是他败得并不甘心,于是在南屏山的某处刻下了自己对剑圣武功的破解之法,以此来证明并不是自己技不如人。在留下自己的宝剑与破解剑圣武功之法后,方乾来到了海外的一个孤岛之上,这个孤岛便是“侠客岛”。

虽然方乾离开中原是因为败在了剑圣的手下,但是那时候的剑圣毕竟还年轻,人们真正熟悉剑圣还是在藏剑山庄举办的第二次名剑大会上。在那次名剑大会上,剑圣力克群雄拿到宝剑“正阳”,自那以后,剑圣的名号才在武林中树立起来。

说起名剑大会,就不能不提到藏剑山庄的兴起。藏剑山庄本是江湖上一个新兴的势力,但只经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就成为与西蜀唐门、长歌杨家、霸刀山庄齐名的“江湖四大家”之一,而且风头日盛,大有盖过其他三大家族之势。这一切,固然有其他三大家族在不久前的武林动乱中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的缘故,更是因为这名剑大会的设立。

第二次名剑大会的桂冠被剑圣夺取,那第一次呢?不是后来如日中天的方乾——那时候方乾还未踏足中原;而是赫赫有名的公孙大娘。“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曲名动天下闻。”这是当时有名的一句话,公孙大娘的地位,从中可见一斑,当时就连天朝的皇帝唐玄宗也特别下诏宣公孙大娘进宫舞剑。第一次名剑大会时,公孙大娘也理所当然地获得第一,将宝剑“御神”带回。之后不久,公孙大娘厌倦了这种纷杂的武林生活,便决定隐居,将唐玄宗赐与她的一座位于瘦西湖的宅邸设为孤儿院,取名忆盈楼。

开始忆盈楼只是一个收养孤女的地方,但是公孙大娘教徒有方,教育出来的弟子无一不是色艺双修的绝佳女子。无论是当时的达官贵人,还是各大门派的青年才俊,都以能够与她们一亲芳泽为荣。后来忆盈楼更名为七秀坊,成为与万花谷、长歌门齐名的大唐三大风雅之地。

说起这大唐三大风雅之地,首屈一指的便是万花谷。万花谷坐落在群山之中,需要穿过一条秘密隧道才能到达。现任谷主东方宇轩游历到此后觉得风景优美,环境适宜,所以决定在这里隐居。东方宇轩建立万花谷后,常常邀请名流雅士以及武林高手到万花谷中下棋品茗,饮酒弹琴。久而久之,万花谷竟成为江湖上第一风雅之地,许多厌倦了武林生活与官场险恶的名士们纷纷选择到万花谷隐居。万花谷之名盛,几乎可以和当时的长歌门相提并论。但是万花谷又与长歌门有所不同。长歌门创立于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隋末,各地起义讨伐隋炀帝。在战乱的时候,民不聊生,然而总有那么些人能在一切时候抓住机会大捞一笔。杨子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那个时候靠倒卖私盐,发了大财。唐朝建立,国家形势逐渐稳定,他遂在浙江千岛湖建了“相知山庄”,大发请柬请各地文人骚客到岛上一聚。那千岛湖风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加上各地文人难得这么一聚,大家互相切磋文采,畅谈抱负志向,更是不忍离去。于是,这“相知山庄”名气日渐大了起来。杨子敬后来又建立了微山书院,广招学生,很多青年学子都到微山书院求学。

可能是因为隋末那场动荡,让很多文人们开始羡慕起那些侠客,正如后来李白写的“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于是,很多文人开始习起武来,希望有朝一日能为国家所用。正所谓“学成文武术,货与帝王家”,他们渐渐地自成一个门派,自称“长歌门”。

如果说长歌门是骚人墨客聚集之所,讲究的是诗词歌赋,吟诗作对等风雅之事,七秀坊出没的大多是达官贵人,各门各派的青年才俊,那万花谷则可以说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各种奇人异士都可以在万花谷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

就在中原武林进入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后,一直隐藏在西南一隅的五毒教(五仙教)也开始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对于中原武林来说,五毒教永远是一个最神秘的门派:他们自给自足,一般不涉足中原,但是一旦惹上他们,除非一死,不然五毒教将会把你追杀至天涯海角,再加上五毒教难以解释的施毒之术常常杀人于无形之中,五毒教成为武林人士最不愿意招惹的门派。

而离五毒教最近的唐门为了牵制五毒教的发展(其实这只是个比较好的理由,他们更看中的是五毒教制毒炼蛊的技术),就策划了五毒教的分裂。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五毒教教主魔刹罗失踪(但是当时说是暴毙),之后魔刹罗之女曲云即位,左长老乌蒙贵发动叛乱。但这场叛乱被右长老艾黎镇压,乌蒙贵不得不逃出五毒教,自立了一支天一教。不但如此,乌蒙贵为报前耻,居然勾结南诏,并用偷出来的最高蛊术秘方《尸咒》研制毒人,意欲重夺五毒教。而由于五毒教奉为至宝的《尸咒》失传多年,加之复杂无比的炼制过程,导致第一批毒人炼制失败。但经过后来的几次炼制成功后,乌蒙贵决定要制造更强大的毒人,所以前往中原用武林高手做毒人的原型,这也导致苗人在中原武林的恶名昭彰。但汉人又怎么能分清谁是天一教谁是五毒教的弟子呢?而五毒教弟子痛恨汉人的狡诈加上语言的不便,更是懒得解说什么,如此一来仇恨也越积越深。

虽然唐门成功地引导了五毒教的分裂,但门主也失去了他的一个女儿。话说第一批毒人炼制失败的过程中,便有唐门的唐书雁身受其害。天一教认为的失败是指过程中的差错导致毒人并不受他们的蛊控制,也就是说这批毒人有自己原有的思想、感情与原有的外貌。由于药物的作用,他们的皮肤颜色变成普通人不能接受的绿色或蓝色,同样也是由于药物的作用,他们本身的反应与内力也增长了。不管是已经回不得中原也好,还是由于对自己的改变不能接受也好,或是出于对《尸咒》的憎恨也好,他们以“塔纳”(苗语回忆的意思)自居,攻占了五毒教总坛,并占据了五毒潭,成为了五毒教眼下最大的威胁。

南诏本是隋唐时期洱海六个比较大的部落之一,史书上称为六诏,其中蒙舍诏地处六诏之南,因而简称南诏。蒙舍诏诏主细奴罗传位至第四代皮逻阁时,在唐的支持下,兼并了其余的五诏和其他小部落,并击退了吐蕃的入侵势力。经过十年的南征北讨,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统一整个洱海区域。南诏统一六诏,本由唐朝促成。统一后,南诏向外扩张。唐时设置姚州(今云南洮安北),建安宁城(今属云南),向今云南各地发展势力,与南诏发生矛盾冲突。南诏统一之后自感不可一世,得知天一教掌握五毒教制毒人之法后更是欣喜若狂,认为这是自己最强有力的武器,于是一面训练毒人士兵,一面秘密与吐蕃结盟,意图吞并中原。

然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南诏这一秘密的举动并没有逃过别人的眼睛,有三方密切关注唐王朝的势力探知到了南诏的意图,他们就是天策府、神策军、狼牙。同时最神秘的组织九天也发现了南诏的异动。虽然得到了同样的消息,几大势力反应各不相同。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预示着整个中原即将进入一个大混乱时代。

天策府是秦王时就设立的组织,伴随李世民东征西讨,打下大唐江山。玄武门之变更是让天策府成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一举把李世民推上皇位。李世民前往长安继位之后,由武转文,在长安建立学士府,笼络天下文人,把注意力转移到治国方略上面。而天策府则继续呆在洛阳,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隐去,成为默默维持大唐王朝的一支奇兵。

武周上台以后,一直忌惮天策府的强大,她不断采用各种手段打压天策府,而且还将原为负责镇守西南一隅的神策军征调入京,精心培养,意欲将其培养成自己的心腹,成为与天策府抗衡的一股力量。神策军也不负所望,在与李敬业的反武之战中表现突出,一举擒获对方主帅,声名大盛。

经历了大周一朝,天策府行事也越来越低调。但是,这不意味着天策府放弃了他们自己的原则。他们仍然默默守护着李姓王朝,“大光明寺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东都之狼”随时会扑向大唐的敌人,将他们撕个粉碎。

同样,虽然武则天下台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神策军的失势,相反,他们找到了更为强大的靠山。早在武周时期,为了便于控制,武则天下令由宫中的宦官来担任神策军的最高指挥。到了玄宗时期,神策军的大权便落到了红人高力士的手里,不但如此,在杨氏得宠之后,高力士更是和杨国忠等人勾结,牢牢地控制住了神策军的大权。

天策府是为了维护李姓皇朝和武林的现状,才会参与剿灭明教的活动。但是神策军不一样,杨国忠是一个有野心的人,重情重义的武林人士正是杨国忠心中最大的钉子,所以他才想以神策军之名,消灭任何以后有可能与自己为敌的门派。

而在天策与神策相斗之时,还有一双眼睛在冷冷地注视着他们。这就是以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为首的“狼牙”。安禄山为营州杂胡(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本名阿荦山,即战斗的意思。

安禄山少孤,后其母嫁给安姓,随继父姓安。安禄山性骁勇,能通解运用六蕃语言,曾任互市牙郎(即现在的翻译官),其后任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捉生将,升讨击使,但因讨伐契丹失利,罪大当诛,因此被送往京师。宰相张九龄洞悉安禄山以后必会造反,请唐玄宗斩之,唯玄宗惜其才,才得不死。

安禄山貌似忠诚,但生性狡诈,常献珍禽异兽给玄宗讨其欢心,亦善事帝的左右,左右多夸其能,并使人留驻京师探听朝廷动静,因而与玄宗应对颇为投机,遂得到玄宗、杨贵妃的喜爱。又加权相李林甫为巩固相位,杜绝出将入相的习惯,劝玄宗用寒微的蕃人为将。天宝元年(公元 742年)安禄山升任平卢节度使(河北),三载又兼范阳节度使(北京),后更得到玄宗的信任,赐爵东平郡王,兼河东节度使(山西)。安禄山是武将封王的第一人,作为胡人,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安禄山绝不会就此满足,他早就将眼光瞄准中原。他命自己的长子安庆绪设立“狼牙”,笼络天下能人为自己效力,一来为自己打探消息,二来负责暗杀与自己敌对的王公大臣。安禄山与杨国忠素来不和,狼牙和神策军自然也是不共戴天,他把握每一个机会打击神策军,借以削弱杨国忠的势力。这才有后来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的“安史之乱”,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伴随着乱世的征兆,另一股大势力也在悄然崛起。他们并不参与武林中的纠纷,再加上武林中人一般都不齿他们所为,所以任凭他们势力越来越大。他们实力的增强并不会对武林有什么根本的影响,但是对百姓的生活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就是——十二连环坞。

十二连环坞开始只是长江边上的几股水贼而已,可是自从二十年前“怒翻天”宫傲连挑十二连环坞三十余人,彻底将十二连环坞收为手下之后,十二连环坞先是剿灭以前与自己有过节的长江帮,又将前来剿匪的巴陵官军尽数坑杀,一时间十二连环坞声势大振,隐隐然有中原黑道领袖之势。

渐渐的,十二连环坞不再满足于只是在水上讨生活,他们将目光投上了陆路。一时间各大镖局风声鹤唳,惶惶不可终日,因为这些镖局打些小毛贼还可以,面对十二连环坞这样有规模的势力他们就无可奈何了。

刚开始他们也想到向浩气盟求助,浩气盟当然是义不容辞。但是宫傲十分狡猾,总是避免和浩气盟起正面冲突,但是一旦没有浩气盟的护卫,十二连环坞往往将护镖人员全部击杀,不留活口。

显然不能一直求助浩气盟,但是各大镖局也从浩气盟那里学到了不少,很快,由京畿最大镖局振远镖局牵头,成立了全国十五道镖局联盟。有了联盟的支持,通过统一安排护镖,十二连环坞虽然还有得手之时,但是明显比以前好多了,自此,在恶人谷与浩气盟之下,第二个微妙的平衡就又形成了……



最新回复 (1)
    • 记录·WiKi
      3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返回
文章系网友原创或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admin(a)jilu.wiki,我们会及时删除。